春秋時期,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弦,鐘子期擅長於聽音辨意。有次,伯牙來到泰山北面遊覽時,突然遇到了暴雨,只好滯留在岩石之下,心裡寂寞憂傷,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。剛開始,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;接著,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。恰在此時,樵夫鐘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後叫道:“好曲!真是好曲!”原來,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,聽到伯牙彈琴,不覺心曠神怡,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,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讚賞。
俞伯牙聽到讚語,趕緊起身和鐘子期打過招呼,便又繼續彈了起來。伯牙凝神於高山,賦意在曲調之中,鐘子期在一旁聽後頻頻點頭:“好啊,巍巍峨峨,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!”伯牙又沉思於流水,隱情在旋律之外,鐘子期聽後,又在一旁擊掌稱絕:“妙啊,浩浩蕩蕩,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!”伯牙每奏一支琴曲,鐘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,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。他放下了琴,嘆息著說:“好!好!您的聽音、辨向、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瞭,您所說的跟我心裡想的真是完全一樣,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?”
二人於是結為知音,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。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鐘子期時,得知鐘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。俞伯牙痛惜傷感,難以用語言表達,於是在鍾子期墳前悲奏一曲,不料其他人不懂,還為俞伯牙的高超琴藝而鼓掌大笑,他道一句「此曲終兮不復彈,三尺瑤琴為君死」後,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,從此不再撫弦彈奏,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高中讀了半天
現在才真正看到原文~~
幾篇國文報告
自己最喜歡的就是這篇!
賞析與心得
此篇故事題材為友誼,俞伯牙巧遇知音鍾子期,他非常珍惜彼此的相遇,之後得知子期因病去世,悲痛之際,憤而摔琴。故事中轉折不多,高潮在於兩人相遇後,伯牙對子期的態度由輕視、測試轉而訝異、激賞,最後相惜,相見恨晚;故事末,伯牙因子期的死悲痛萬分,竟摔破自己的琴,更使後人相傳、憐惜不已。
友情,是不同於愛情的另一種情感波動,沒有令人激盪的火花,而是源遠流長的感動。多少動如參與桑的友誼在古籍中陳述不能相會的遺憾?一聲聲「微之,微之」道盡白居易的思念,想那元微之在夜半垂死病中也能聽到好友真摯的呼喊竄入心中吧!一句「人生相見是何年」,多麼無奈的不確定,同白居易無盡的「微之,微之」一併寄了出去,也傳了下來,兩人的情誼表露無疑,令後人無限感念。又有戰國時候的「羊左之誼」,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、相知,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,途中遇到大雪,左伯桃見衣服、糧食不夠,又自覺學問不如羊角哀,就把衣服脫下給羊角哀,自己躲進樹洞,凍死了。後來羊角哀得仕,回到那棵樹下將左伯桃重新禮葬,這也是另一段令人感動的友誼。其他像「管鮑之交」、「陳雷膠漆」等等不勝枚舉的例子,再再為中國史集寫下永恆不朽的動人友誼。
至於此篇,是從小就耳聞過的。人之相知,貴在知心。一生中有朋友不難,知音卻是可遇不可求,也難怪伯牙知道子期逝世,會如此悲痛難耐、慟哭不已。他在子期墳前彈的最後一曲,舞幽壑之潛蛟,泣孤舟之嫠婦,卻換得週遭不懂之人的讚美。曲高和寡,不如從此絕弦!
我為他倆的友誼感動,但也曾質疑俞伯牙此舉算不算衝動?不,我認為不算。試想日後彈琴,再也碰不著聽的懂琴意的人,再也見不到曾經有過的知音鍾子期,那是多麼難以忍受的悲傷!見琴思人,獨自垂淚,實在不好受,若是我也會這麼做吧。
其實,人之相知何止於音樂,很多方面都有表現。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相互理解似乎經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,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肯放下私心和自我,願意站在別人的角度去善意地理解對方,也許知音並不難遇,因為一顆純潔至善的心靈最易感動和理解別人。而當碰到真正的知音,要珍惜,要把握,絕對不要像此篇有「伯牙絕弦於鍾期」的遺憾!
- Jan 07 Sun 2007 17:41
俞伯牙摔琴謝知音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